2025 年 8 月的加州半月湾机场,一架外形酷似科幻电影道具的飞行器正缓缓垂直升空,它没有传统飞机的狭长机翼,却装有可折叠的旋翼;下方的四轮底盘清晰表明它同时具备公路行驶能力 —— 这便是美国 Alef Aeronautics 公司的 Model A,全球首款获得适航认证并启动试运营的纯电动飞行汽车。当它在空中完成 177 公里续航测试并平稳降落在公路上时,标志着人类交通史迎来了 “空陆两栖” 的新纪元。这款起售价 30 万美元、已收获 3300 台预订的革命性产品,不仅是技术融合的结晶,更预示着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加速到来。
一、破局者的诞生:从概念到现实的十年征程
纯电飞行汽车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历经十余年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。Alef Aeronautics 自 2015 年成立之初便瞄准 “空陆双栖” 目标,2017 年向特斯拉早期投资人蒂姆・德雷珀展示的原型机,凭借独特的垂直起降设计获得 300 万美元种子轮投资,为研发奠定基础。与传统飞行器或汽车不同,这款跨界产品需要同时满足航空安全标准与公路行驶法规,其研发难度远超单一领域的创新。
2022 年 Model A 原型机发布后,Alef 团队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超过 2000 次测试飞行,最终在 2024 年成为首个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(FAA)特别适航认证的飞行汽车项目。这一认证意义重大 —— 它意味着这款产品通过了包括结构强度、电池安全、飞行稳定性在内的多项严苛测试,为后续商业化铺平道路。对比同期中国亿航智能 EH216-S 获得的民用航空器 “三证”(TC、PC、AC),Model A 的突破在于实现了 “公路行驶 + 垂直起降” 的完整功能闭环,真正做到了 “汽车能飞、飞机能跑” 的最初愿景。
市场反馈印证了技术突破的商业价值。截至 2025 年 8 月,Model A 的预订量已突破 3300 台,用户可通过支付 150 美元定金锁定名额,或支付 1500 美元进入优先交付队列。这种热度背后,是全球富豪阶层对新奇交通方式的追捧,更是物流、救援等行业对高效解决方案的期待。Alef 公司已在加州建成预生产工厂,计划 2026 年正式交付,而中国的小鹏汇天等企业也宣布类似产品计划,一场全球飞行汽车竞速赛已然打响。
二、双栖技术的硬核创新:电力驱动与空陆融合
Model A 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 “以电为魂、以融为本” 的技术架构,在动力系统、起降方式和车身设计三大领域实现了突破性创新。作为纯电驱动的跨界产品,它搭载的高密度锂电池组既需满足公路行驶的续航需求,又要支撑空中飞行的能量消耗,最终实现了 354 公里的公路续航与 177 公里的空中续航双重能力,这一数据远超行业早期产品的表现。
垂直起降(VTOL)技术是飞行汽车区别于传统飞机的关键。Model A 采用分布式电动旋翼设计,通过多组旋翼的协同控制实现垂直升降,无需专用跑道即可在城市空地起降。这种设计借鉴了无人机的飞控技术,但需要处理载人飞行时的复杂气动布局 —— 当车身从公路模式切换至飞行模式时,旋翼角度与功率分配会实时调整,确保重心稳定。2025 年 2 月发布的测试视频显示,Model A 能在普通公路上直接起飞跨越障碍物,完成了 “从地面到空中” 的无缝衔接,这一里程碑式突破被业内视为飞行汽车实用化的关键一步。
模块化设计则解决了 “飞行与行驶” 的形态冲突。受限于公路通行尺寸要求,Model A 的旋翼采用折叠收纳结构,在地面行驶时完全收入车身,展开后则形成稳定的飞行平台。这种设计灵感与中国小鹏汇天的 “陆地航母” 概念不谋而合,后者同样通过空陆模块分离实现双重功能,但 Model A 的一体化设计更强调使用场景的即时切换。车内 270 度全景座舱与智能操控系统的结合,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—— 驾驶员既可通过触控屏设定自动飞行路线,也能手动操控摇杆应对复杂环境,实现了 “像开车一样简单地飞行”。
三、应用场景的现实图谱:从应急救援到高端出行
纯电飞行汽车的实用价值正在多元场景中逐步显现,其应用潜力远超普通交通工具的范畴。在城市通勤领域,Model A 177 公里的空中续航足以覆盖多数都市圈的跨城需求,从旧金山到硅谷的传统车程需 1.5 小时,而空中飞行仅需 30 分钟,且不受地面交通拥堵影响。Alef 公司已与加州两家机场签署合作协议,测试空中交通管理系统,为未来 “空中出租车” 网络积累数据。这种模式若大规模推广,将重塑城市空间结构,使远距离职住通勤成为可能。
应急救援场景更能体现其独特优势。当自然灾害导致道路中断时,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飞行汽车可快速运送救援人员和物资抵达灾区。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曾指出,续航超 100 公里的 eVTOL(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)在紧急情况下的响应效率是传统直升机的 3 倍以上。Model A 的纯电驱动特性尤为适合此类场景 —— 零排放设计使其可在密闭空间作业,低噪音优势能减少对受灾群众的二次干扰,而巨湾技研与亿航智能合作研发的超快充电池技术,若应用于该领域,可将 30%-80% 充电时间压缩至 5-10 分钟,大幅提升持续作业能力。
高端休闲与商业活动构成了另一重要应用场景。小鹏汇天在 CES 2025 展会上推出的模块化飞行汽车,明确将户外探险列为目标场景,其设计理念与 Model A 不谋而合。对于登山爱好者而言,飞行汽车可将他们直接送达徒步起点;在商务领域,企业高管可实现 “机场 - 会议中心” 的点对点飞行,避免转机与地面交通的繁琐。这种 “时间货币化” 的需求,正是 Model A 能吸引高净值用户的核心逻辑,30 万美元的定价虽远超普通汽车,却仅为传统私人飞机的十分之一左右。
四、商业化的三重博弈:技术、法规与基建的协同挑战
尽管前景广阔,纯电飞行汽车的大规模普及仍面临多重挑战,形成技术突破、法规完善与基建配套的三方博弈。电池技术首当其冲成为制约因素,虽然 Model A 的续航已达实用水平,但与用户期待仍有差距。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强调,只有将飞行时间提升至 1 小时以上、航程突破 100 公里,才能真正满足市内往返需求。当前主流 eVTOL 的电池能量密度约 250-350Wh/kg,而要实现更安全的长续航,需要达到 400Wh/kg 以上,这依赖于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的成熟。
法规滞后是更为紧迫的现实障碍。美国联邦航空局的特别适航认证仅允许 Model A 在限定区域测试,全面商业化还需突破空中交通管制、驾驶员资质认定等制度瓶颈。中国虽在 eVTOL 适航认证上走在前列,但低空开放程度有限,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划分空中通道、建立空管系统,仍是各国监管机构面临的共同课题。Alef 公司 CEO 吉姆・杜尔肯坦言:“我们花了三年时间说服监管部门,飞行汽车的法规空白比技术难题更难攻克。”
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同样不容忽视。飞行汽车需要专用起降平台、充电站点和维护设施,这些都超出了现有城市基建体系。深圳市计划到 2025 年底建成 1000 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,广州市投资 100 亿元用于低空基建,为行业提供了参考样本。但对多数地区而言,如何在现有建筑顶部改造起降场、如何解决充电网络的兼容问题、如何建立应急救援体系,都需要长期规划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基建投入需要庞大资金支持,其商业模式尚在探索阶段。
五、未来已来:交通革命的深远影响与人文思考
纯电飞行汽车的意义远不止于交通工具的革新,它正在推动一场涉及能源结构、城市规划和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变革。在能源层面,其纯电驱动特性与可再生能源形成天然契合,若未来与太阳能充电站结合,可实现 “零碳出行” 的终极目标。巨湾技研研发的航空器超快充电池,系统能量密度提升 25%、循环寿命超 2000 次,为这种绿色出行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。这种能源革命不仅能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,更将加速整个社会的电气化转型。
对城市而言,飞行汽车将重塑空间格局与资源分配。当交通不再受地面道路限制,城市中心与郊区的界限将逐渐模糊,卫星城可能迎来发展新机遇。但这种变革也带来新的挑战 —— 如何防止低空领域成为富人专属通道?如何避免空中交通拥堵?这些问题需要政策制定者提前规划,确保技术进步的普惠性。正如城市规划专家理查德・佛罗里达所言:“立体交通网络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少数人飞起来,而是让所有人的出行更高效。”
在人文层面,飞行汽车正在改变人类对移动方式的认知。从马车到汽车实现了 “速度革命”,从汽车到飞行汽车则开启了 “维度革命”—— 当人们习惯三维空间的自由移动,其空间感知能力、时间利用方式乃至思维模式都将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。小鹏汇天联合创始人王谭将这种变化形容为 “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跃迁”,这种跃迁可能催生出全新的生活方式与商业形态。
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回望,Alef Model A 的试运营如同一个清晰的路标,指引着交通科技的前进方向。它告诉我们,纯电飞行汽车的终极价值不仅是让汽车飞起来,更是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空间限制,重新定义人类与城市、与自然的关系。当首批用户在 2026 年接过钥匙时,他们开启的或许不仅是一段旅程,更是一个关于自由移动的全新纪元 —— 在这个纪元里,天空不再是界限,而是通往更高效、更绿色未来的通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