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多维发展图谱​ 创新赋能,逐梦珠澳

阅读:113 更新时间 :07-29

在北京理工大学 “延安根、军工魂” 的精神谱系中,珠海学院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战略支点,构建起 “理工为主、多学科融合” 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。截至 2025 年,学校拥有 18 个专业学院、64 个本科专业,理工科占比达 56.25%,形成 “国家级 — 省级 — 校级” 三级学科建设梯队,成为大湾区高等教育版图中极具特色的 “创新引擎”。

一、学科建设:在交叉融合中构筑学术高地

1. 工科优势的持续突破

电子科学与技术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,依托广东省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与华为、格力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,研发的毫米波雷达技术已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。机械工程学科通过 IEET 工程教育认证,其 “智能制造创新团队” 与比亚迪合作开发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,获 2024 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。北理鲍曼联合学院的成立更具里程碑意义,该学院采用中俄 “2+2” 双学位培养模式,开设航空航天工程等 5 个专业,引入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课程体系,实现 “英语 + 俄语” 双语教学,首批招生即吸引超 300 名高分考生。

2. 新兴学科的生态构建

人工智能专业依托 “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”,与腾讯、金山软件共建实训基地,开发的 “智能影像诊断系统” 在珠海市人民医院临床应用中,使肺结节检出率提升至 98%。设计与艺术学院构建 “产学研用” 一体化平台,其 “非遗数字化创新实验室” 将粤剧、醒狮等岭南文化元素转化为 IP 形象,相关作品在 2025 年深圳文博会斩获金奖,带动周边产品销售额突破 500 万元。

二、产教融合:在实践育人中激活创新动能

1. 校企协同的立体网络

信息学院与中山兴中集团共建 “新能源产学研基地”,针对粮食仓储智能化需求,开发的 “基于物联网的粮仓温湿度监测系统” 已在珠三角 30 余个粮库应用,使粮食损耗率从 5% 降至 1.2%。工业自动化学院与南方电网合作的 “智能电网运维实训平台”,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变电站故障场景,学生参与的 “无人机巡检算法优化” 项目,使巡检效率提升 40%,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。

2. 创新创业的生态培育

学校设立 “珠峰创业谷”,构建 “孵化 — 加速 — 产业化” 全链条服务体系。2024 年,学生团队 “氢启未来” 研发的便携式制氢装置,获中国 “互联网 +”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,获深创投 1000 万元天使投资,目前已在珠海高新区设立生产基地。“天佑源能方程式车队” 连续三年斩获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二等奖,其自主研发的碳纤维车身技术被珠海银隆新能源采纳,应用于新一代电动公交车。

三、国际交流:在开放办学中拓展全球视野

1. 多元合作的深度拓展

布莱恩特项目与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开展 “4+0” 双学位教育,采用全英文授课和小班制教学,学生 ACCA 考试通过率达 85%,超 60% 毕业生进入普华永道、德勤等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。“留学北理” 夏季国际小学期吸引来自 26 个国家的 130 余名学生,开设 “人工智能伦理”“大湾区城市治理” 等特色课程,学生作品《珠海海洋生态保护数字地图》被珠海市生态环境局采用。

2. 区域联动的创新实践

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 “珠澳智能医学联合实验室”,开展 “AI 辅助中医诊断” 研究,相关算法在澳门镜湖医院临床试验中,使中医辨证准确率提升至 92%。每年举办 “珠台高校文化交流营”,组织两岸学生开展 “无人机物流配送”“智慧城市设计” 等联合课题研究,2025 年活动中,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学生团队设计的 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智慧交通方案” 获珠海市政府采纳。

四、社会贡献:在服务地方中彰显责任担当

1. 人才输送的精准对接

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 95% 以上,其中 24% 留在珠海工作,43% 进入华为、格力、金山等大湾区企业。2025 届计算机学院 7 名学生提前被 vivo 录用,参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开发;设计与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《珠海渔女数字藏品》在蚂蚁链平台发行,首日交易额突破 200 万元。

2. 区域发展的智力支持

承担珠海市 “十四五” 规划重点课题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》,提出的 “跨境数据流动监管机制” 被纳入合作区政策文件。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 “黔途无量宣讲团”,深入珠海社区、企业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 30 余场,相关经验获中央宣传部《宣传工作》专刊推介。

结语:在大湾区浪潮中书写教育新篇

从唐家湾畔的智慧校园到恩平校区的破土动工,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正以 “双一流” 建设为契机,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坐标中重新定义高等教育的价值范式。其 “学科交叉 — 产教融合 — 国际协同” 的发展路径,不仅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与技术支撑,更探索出一条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创新之路。正如新落成的东大门所昭示的 —— 这座充满活力的高等学府,正以开放之姿拥抱未来,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征程中,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华章。

本文网址:http://t.96pdf.com/a/12.html
人气榜